新闻中心

u8国际亮相金博会,“耐心资本”激发金融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4-11-08 浏览次数:355 来源:本站

  11月7日,为期三天的第十八届深圳国际金融博览会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开幕。本届金博会以“激发金融新动能,助力新质生产力”为主题,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集中展示深圳金融改革创新成果,为全球范围内政金企搭建多形式、多层次对接交流合作平台,助力深圳建设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全球金融创新中心。作为国内金融创新的代表性企业,u8国际(002243.SZ)携旗下基金、被投企业氢致能源和福沃药业亮相,在金博会现场展示了其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创服务和产业培育体系,以及多年来投资孵化的成果。公司以产业应用为导向,通过“孵化+整合+并购”,实现批量科技成果转化与硬科技企业投资孵化的产业培育体系,引起现场金融机构、投资者、科技创新项目团队的广泛关注与深入交流。

  坚守耐心资本初心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u8国际是国内首批创投机构之一,“投早、投小、投硬和全要素孵化”是其投资孵化业务的特色。公司采取“直投与基金并举,早期孵化和产业并购同行”的全链条服务模式,全力打造公司产业体系,基金规模超过100亿元。公司参与设立并管理的两只基金——安徽深能u8国际创新基金和光明u8国际科学城种子基金在本届展会中备受关注。安徽深能u8国际创新基金规模约11.128亿元,主要出资人包括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庆依江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安徽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深圳市泓鑫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主要投向新能源领域相关优质项目。光明u8国际科学城种子基金规模2亿元,主要出资人包括深圳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有限公司(代深圳市科技创新种子基金)、深圳市光明区引导基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及u8国际自有资金,为深圳市首只种子基金,主要投向生物医药和高性能领域项目。此外,u8国际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先行先试,把早期投资前推到了概念验证、中试阶段,发起成立并管理了“国内首只概念验证和中试基金”——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概念验证基金、中试基金,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完整链条,有效对接产业需求,解决企业的“首台套”难题,助力企业跨越“死亡谷”,目前已发掘微灵医疗、深碳科技等19个前沿创新项目。

  持续赋能科技创新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u8国际深耕科技创新服务二十余年,目前已累计孵化服务企业4000多家,投资高科技企业近500家,培育上市企业30多家,完成200多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本次展示的科技创新项目氢致能源和福沃药业是其中的代表。氢致能源由国家杰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海水制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联合创办,专注于电解海水制氢装备研发及产业应用。目前公司创新性研发了世界首台十千瓦、百千瓦、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备,技术经鉴定总体达国际领先水平,获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2023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全国冠军,项目成果已在国内多家能源支柱型企业落地开展产业应用。福沃药业由深圳市孔雀团队、南山区领航团队领衔,专注于抗肿瘤领域新一代靶向治疗创新药物研发和产业化,是深圳极少数几家自主研发、中美双报、在进入临床阶段后在中美独立开展临床研究的国家1类新药研发企业。公司创业9年以来,建立了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发现平台和独具特色的药物研发创新体系,并基于此平台构建了包括10多个国家1类创新药在内的产品研发矩阵,适应症覆盖多个实体瘤和自体免疫疾病,目前已有两个自研创新药产品处于中美临床阶段。其中,非小细胞肺癌产品FWD1509、乳腺癌产品FWD1802计划分别于2026年和2027年申报新药上市(NDA)。在金博会现场,u8国际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将继续坚守耐心资本的初心,以及“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投资理念,充分发挥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优势,服务好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催化等科技创新全流程,为创新企业发展壮大提供资金、人才、载体、产业应用场景等创新链要素。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文穗


u8国际

友情链接

  • 深圳市人民政府
  • 清华大学
  • 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 深圳市U8国际平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u8国际企业会公众号

    U8国际平台公众号

    u8国际公众号

    版权所有© 深圳市u8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深ICP证004028-1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4173号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清华信息港科研楼10楼   
    IPO的重启就像故人即将重逢,虽然还未见面,脚步声却愈发清晰。   陈怡就是侧耳倾听“脚步声”的关注者之一。作为一家保险机构的研究员,IPO重启渐近的风声,让她再次绷紧了自己的神经。“如果IPO重启落实,市场机会必然增加,大家都在为第一时间抓住机遇做准备。”陈怡告诉记者。   近日,“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方案将于7月20日左右公布”的消息甚嚣尘上,让IPO重启的味道又重了一些。自去年三季度至今,IPO停发已有9个月之久,市场早已蓄势待发,加上今年6月中旬,证监会就释放过重启IPO的信号,让各个机构的紧迫感如气温一般日趋升高。   申报企业亟待重启   对IPO重启最敏感的无疑是等待IPO的申报企业。   北京神州绿盟科技有限公司就是等待IPO的过会企业之一。“自去年5月过会,公司就已经准备随时迎接证监会开闸,现在正在加紧补充半年报材料。”该公司市场部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   而作为神州绿盟的保荐机构,广发证券也认为,虽然监管层对于拟上市公司的一季报没有要求,但作为已过会的企业,券商和公司已经开始准备最新的财务数据,第一时间进入半年报的审计工作,预计8月左右就可以结束,因为如果半年报花费的时间过长,就可能耽搁拿批文的时间。但由于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意见还没有正式出台,因此还没有根据新要求进行其他调整。   而更多的过会企业则显得有些忐忑。   “我们中的很多家都是去年5月过会的,但什么时候能通过始终没有动静。虽然现在放出风声要重启IPO,但仍然要拿到证监会给的批文才能安心。”北京安控科技负责人对媒体表示。这种心态在已过会的83家企业中占据了主流。“但新规确定后,批文下发的时间很难确定,过会企业难免会有所担忧。”大同证券IPO投资顾问刘云峰告诉记者。   与已过会企业相比,待过会企业显得游刃有余得多。虽然没有过会企业那么接近IPO重启的大门,但这些待过会企业却在尝试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抓住IPO重启机遇。   其中,北京瑞友科技的动作最为引人注目。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3年6月20日,瑞友科技的IPO申报状态为:“落实反馈意见中”,也就是已经开始向IPO迈进。然而,6月25日其股东之一的用友软件却公告表示将所持有的北京瑞友科技18.7252%的股权分别转让给深圳市达晨创恒、深圳市达晨创泰和深圳市达晨创瑞三家有限合伙的股权投资企业,转让价高达7537.29万元。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截至去年年底,瑞友科技资产总额仅为21583万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3336万元。而达晨系以7537.29万元的总价获得18.7252%的股权,其实际接盘价将达到市盈率的12倍。   “敢以如此高价接盘IPO企业股权,其实是实力创投机构在IPO重启渐近之际,掀开的逆市扩张的蓝图。”私募排排网研究员彭晓武对记者表示。   不过,记者查询发现,瑞友科技已经是证监会披露的“创业板发行监管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报企业基本信息情况表”中的一员,而证监会曾在官网明确表示,“股份有限公司在IPO申报期间,不宜再发生股权转让。如果发生,中介机构应重新履行尽职调查责任。”显然,这一股权转让行为会让瑞友科技未来的IPO之路更为滞涩。但明知如此国内PE第一梯队的达晨系仍然出手阔绰,IPO重启的魅力可见一斑。   投资者各有所动   事实上,不仅是达晨,国内PE都在各自准备迎接IPO重启。   PE强者们自然是蠢蠢欲动。早在2012年年底,招商局集团就整合旗下基金业务,成立招商局资本,并扬言5年内把资产管理规模做到千亿元以上。而今年3月份,加华伟业也设立上海办公室,并募集到新一轮消费品基金3亿元。似乎都在精心策划扩张版图。   达晨创投投资副总监向锋对媒体直言,随着行业洗牌加速,今年抢项目的少了,创投机构逐步回归理性;另一方面,经历了金融危机,又见证了IPO撤单潮,企业面对VC/PE机构的心态也已回归理性。此时面对IPO重启的临近,无疑是投资的良机。   而更多的中小型PE则选择伺机待发。   北京一家小型私募机构的PE经理告诉记者,早在去年年中他们公司就已经停止了募资,暂时也没有投资IPO项目的计划。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以前成功的IPO项目,单个项目平均能够带来5到8倍的回报,最好的时候能有10倍左右。但IPO停止后,PE难以功成身退,只能蛰伏起来,静待IPO重启。而如今,重启之日似乎触手可及,公司又开始了跟投资人的沟通,传递等待开闸的信心。   给PE带来信心的还有近期股市的表现。德邦证券研究员胡青告诉记者,细心观察近期的A股走势不难发现,到处都有“国家队”的身影。一轮大跌之后,包括工行等个股股价很快就会恢复。排除只图赚钱的资金在拉升的可能性外,明显就是“国家队”所为。   虽然从历次IPO暂停和重启的情况来看,IPO重启不会影响市场的长期走势,但由于此次重启后的IPO企业都是经过反复严查的公司,质量可靠,加上新规规定破发就延长锁定期,使得市场对于“新股不败”的预期更为强化,可能会极大刺激投资者的炒新热情,而这也正是PE借机发力的契机。   无形压力督促中介   虽然投资机构忙得不亦乐乎,但中介机构却未必高兴得起来。   在6月份已经发布的《证监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有一条规定让中介机构颇为苦恼。   征求意见稿指出:“发行人上市当年营业利润比上年下滑50%以上或上市当年即亏损的,中国证监会将自确认之日起即暂不受理相关保荐机构推荐的发行申请,并移交稽查部门立案稽查。”而这一点在证监会征求意见时,还只规定为“保荐机构IPO项目第一年业绩下降超过50%或亏损的,证监会一年内不受理其保荐机构项目。”   少了“一年”的期限,多的是无形的压力。   “这条规定意味着,如果严格执行,一个公司上市后业绩下降超过50%或亏损,整个保荐机构的业务都要暂停。所以,投行在保荐过程中必须更加谨慎,甚至主动撤掉一些业绩不佳的公司,从而使得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提高。”刘云峰对记者分析道。   同时,证监会还明确表示,对涉及被处罚调查的中介机构,要不撤回申请,换中介机构,重新申报;要不中止申请,待回复后履行程序;限期整改的保荐机构,在调查期间暂停受理其保荐的材料,待处罚意见明确后如未暂停保荐资格,则可恢复受理其材料。这意味着平安证券、国信证券等受罚的中介机构将无缘IPO重启首批企业名单,而类似平安证券手中的木林森等项目,无疑将“躺着也中枪”。   陈怡还对记者透露,不仅IPO,其他非公开项目也会受到影响。7月初就有国信的非公开发行项目被勒令交回发行批文,甚至正在缴款的非公开项目也被叫停、收回批文。由此可见证监会的决心。   “证监会这次动真格的,对杜绝业绩造假或冲关上市下重手,确实戳到了中介机构的痛处。”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说。但他也提醒道,方案中只强调了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相关中介机构未能勤勉尽责的,将依法严惩,却忽视了中介机构诚信度不足的问题,存在一定的疏漏。对于还处于反馈意见阶段的新股发行制度,尽管在审核权、发行条件、发审会制度方面存在不足,但核准制、持续盈利能力作为发行条件、发审会制度等都是证券法规定,并不能违背。目前,只能在法律原则下尽最大努力推动各环节的透明度,以弥补诚信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