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深圳研发自消杀抗新冠病毒材料有效率达99.69%

发布时间:2021-10-29 浏览次数:998 来源:第一财经

       一种最新研发的“自消杀抗新冠病毒功能材料”,经深圳市P3实验室检测,对新冠病毒消杀有效率达到99.69%。由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光电新材料研发中心研发的这一“抗疫神器”,已经开始产业化。

       10月28日,研发机构在深圳正式发布该产品。据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新材料与生物医药研究所所长刘伟强博士介绍,目前发现的新冠病毒传播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人传人,另一种是环境传人。环境传人主要是在密接环境中通过触摸等方式使病毒在前后接触者中传播。原来专家们认为环境传人是小概率事件,但近一年来反复出现的案例表明,环境传人并不是小概率事件,而是不容忽视的传染途径。

       上述新产品通过在物体表面涂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分子复合材料,高效杀灭细菌和病毒,实现自消杀和防护效果。技术研发团队核心成员、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光电新材料研发中心主任赵祖珍博士向记者解释:该产品利用了特殊结构的纳米复合金属及其氧化物,释放带正电荷阳离子,与微生物(细菌和病毒)中普遍存在的硫醇基(-SH)特异性结合,使病毒蛋白质外壳上含硫蛋白酶失去功能,从而达到自消杀和防护效果。

       为了验证该材料对新冠病毒的消杀效果,相关机构在深圳市P3实验室开展了检测。反复多次试验结果显示,经自消杀抗病毒材料处理过的物体表面病毒存活数为0,规范表示杀灭率为(99.69%)。这表明,自消杀抗病毒功能材料对有效阻断环境与人密接传播链具有显著效果。

       云记科技是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光电新材料研发中心孵化的技术平台化,该公司总经理曾德云表示,自消杀抗病毒功能材料具备新冠病毒消杀有效性、效能持久性、安全性和广谱杀毒有效性等优势特征,目前主要有液体和固体两种产品形态,不但可广泛应用于机场、港口、隔离酒店、医院、学校、集装箱等场景和物品,也可应用于触屏保护膜、手套、护目镜、防护服等在内的抗疫相关的消耗性物资。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的当下,该材料的应用前景广阔。

       深圳市政府官网显示,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于10月正式发布的《关于征集隔离酒店科技防疫产品的通知》中,已明确要求使用“自消杀抗病毒功能材料”。

u8国际

友情链接

  • 深圳市人民政府
  • 清华大学
  • 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 深圳市U8国际平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u8国际企业会公众号

    U8国际平台公众号

    u8国际公众号

    版权所有© 深圳市u8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深ICP证004028-1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4173号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清华信息港科研楼10楼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触动了一些PE的敏感神经。   “投资自由、贸易自由、金融自由、航运自由”,以及“境内关外”等种种诱惑,不仅引来了众PE的“强烈关注”,更有像上海建银精瑞资产管理公司这样的机构,已把“落户上海自贸区”的大事都敲定了,而且是“双子并落”——“一家是做海外投资的基金管理公司,另一家是做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的公司。”建银精瑞董事长李晓东说。   如是,在中国第一个以境内关外为基本特征的自由贸易区里,PE们会跳出怎样的“舞步”呢?   全球并购“新剧本”   尽管上海自贸区进一步的细则尚待观察,但北京同鑫汇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总裁王世渝还是已经看出了其中的重重商机:首先有利于海外并购基金的设立、交易;其次,有利于提高并购效率;第三,有利于交易各方自愿组织;第四,有利于各种复杂的整合。除此以外,在交易支付、税收、汇率、并购融资、审批等环节上都有便利。   显然,自贸区这块面积约28.78平方公里的土地,对于主攻“颠覆式并购”的王世渝来说,无异于是其颠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商业逻辑的最佳“舞台”。按照王世渝“颠覆式并购”模式的运作原则:资金在前(金融在前),产业在后;以及其“先在国内设立并购基金,然后收购国外标的企业,最后反向收购中国企业”的操作流程看,王世渝关注的自贸区可能会给海外并购基金的设立、交易、整合、并购融资、审批等方面带来的机会,似乎正中其下怀。   今年8月,记者采访王世渝时,他曾表示,做海外并购的资金量远逊于做国内并购的,同时,来自华尔街的资金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积极性颇高。这不仅是王世渝遇到的问题,也是所有海外并购基金遇到的问题。目前,资金是影响海外并购基金设立的首要问题,因为境内资金投资境外项目,走程序就得好几个月。因此,基金设立的环节和并购效率成为技术之外的困局。   而据上证报了解,即将于10月正式运行的上海自贸区,将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允许区内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从事离岸业务,率先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以及利率市场化。这意味着,自贸区设立的核心是金融改革,实质就是实现金融的自由化、汇率的国际化、利率的市场化,使自贸区成为境内企业与海外资本、市场对接的窗口。   “显然,境内外大规模的货币将涌向上海自贸区。”PE界人士表示,而且目前很多离岸基金参与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因此,允许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在自贸区从事离岸金融活动,以及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等,使得在自贸区内设立海外并购基金,条件得天独厚。   资源配置新效率   除了金融自由度的诱惑,自贸区的“投资自由”也为PE打开了运作空间。   从产业角度看,自由贸易区与腹地的后向联系,打通了跨国公司配置资源的“通道”。自贸区内的国内外公司,可利用供应链体系进行腹地的生产组织、服务和配送安排;可对企业购买国内原材料,或通过国内公司进行原材料、产品生产转包等,促使腹地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由此,可形成自由贸易港区经济与腹地经济的广泛联系,一方面促进腹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帮助企业进入全球价值链和提高地区物流效率。   这似乎正与王世渝的“全球并购,中国整合”相吻合。王世渝曾说,同鑫汇要做的就是,通过并购整合,形成新的产业链关系,使中国企业重新进入全球工业革命体系中。而作为资源配置效率高的地区,自贸区让这样的并购整合大大降低了运作成本。   毫无疑问的是,把眼光投向上海自贸区的PE们,其内心都涌动着创新的冲动。   “我们有意在上海成立一只QDII基金,希望自贸区在QDII额度方面能够放宽。”一家外资PE说,据悉,该PE已计划在前海成立一只文化产业方面的基金,而将QDII放在上海自贸区,看中的正是自贸区金融自由带来的创新空间。   而建银精瑞李晓东也表露出了创新的意图:“我们主要看重上海自贸区未来在资产证券化、房地产基金管理、REITs这些方面有可能会比其他地方先行先试。”李晓东说,要盘活存量依靠现有的金融工具都很难实施,公司希望借助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创新、政策红利,推动房地产金融工具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