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u8国际与深圳市科创委创新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共建深圳虚拟大学园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发布时间:2022-11-23 浏览次数:1249

       11月22日上午,u8国际与深圳市科技创新战略研究和技术转移促进中心(简称深圳市科创委创新中心)在深圳清华信息港举行签约仪式。双方将围绕深圳虚拟大学园科技与产业创新合力联盟、概念验证中心、成果转化与天使投资基金、加速器、科创战略研究合作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微信截图_20221123094723.png

王剑华、贺臻代表签约


       深圳市科技创新战略研究和技术转移促进中心主任王剑华、副主任陈蓉,u8国际党委书记、总经理贺臻,u8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李江枫、总经理助理汪姜维、创新协同部常务副总经理苏延东等领导参加了签约仪式。


微信截图_20221123094733.png

深圳市科创委创新中心主任王剑华发表讲话


       签约仪式上,深圳市科创委创新中心主任王剑华表示,深圳虚拟大学园是深圳市实施科技强国战略、构建技术创新体系的重大举措,是我国第一个创新型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u8国际是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控股的高科技企业和A股上市公司,以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践行深圳国企“双区”建设责任、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己任。在深圳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过程中,双方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使命。


微信截图_20221123094742.png

u8国际党委书记、总经理贺臻发表讲话


       u8国际党委书记、总经理贺臻表示,双方都伴随深圳科技创新事业而诞生和发展,合力共建深圳虚拟大学园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基础雄厚、条件充分。u8国际将充分科技产业优势,结合深圳虚拟大学园的科技人才优势,聚焦深圳“20+8”产业布局,挖掘与培育优质项目,服务好虚拟大学园成员院校。


      未来,u8国际和深圳市科创委创新中心将积极响应和落实深圳“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建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任务要求,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建设好深圳虚拟大学园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新技术、新项目、新产品、新产业的策源地。


微信截图_20221123094749.png

签约仪式现场


u8国际

友情链接

  • 深圳市人民政府
  • 清华大学
  • 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 深圳市U8国际平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u8国际企业会公众号

    U8国际平台公众号

    u8国际公众号

    版权所有© 深圳市u8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深ICP证004028-1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4173号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清华信息港科研楼10楼   
            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日前抛出了一个问题:IPO不审行不行?这一话题近日被市场热议不衰,其中有超过七成的网民表示支持IPO不审。对国外证券市场比较熟悉的多位专家认为:在完善各项制度的同时,将上市审批权逐步下放给沪深交易所,应是长期改革的方向。 完全不审批的股市闻所未闻         资深投资人丁元恒是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硕士、金融学博士,曾在华尔街担任高盛证券经理,他说,股市都要有审批,不然垃圾公司会把股市败光。遍观诸多成熟市场,都对公司上市有基本要求或者说门槛,需要审批。只不过,审批的权力应该放在离市场最近的那个机构,同时,需要完善其他配套制度。像中国内地这样,把上市审批权放在证监会是很独特的。在比较成熟的市场,审批权都放在交易所。现在证监会权力很大、管的事情很多,而交易所又比较“闲”,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不如让两个交易所承担IPO审核的重任。如果交易所监管不到位、审核不得力,证监会罚交易所就好了。这样才与成熟市场接轨。 交易所怕接“烫手山芋”?        深圳创投公会副会长王守仁叙述了自己的一段经历。原先,王守仁也是主张IPO审批权下放到交易所的。但有一次他跟某交易所一位领导谈起这个建议,那位领导却连连摆手:“不要,不敢要,不能要。我不想交易所成为股民围攻的对象。”        交易所这位领导担心,上市名额是一项稀缺资源,总会有人去争去抢,甚至搞利益输送以赢得先机。交易所必须依靠严密完善的制度才能杜绝这种事情发生,或者发生了能够有效惩处。但目前配套制度不完善:法律不够严密、监管不够健全、执行不够得力。有些事情交易所也挡不住,结果会使交易所成为众矢之的,并不是一件好事。        据此,王守仁说,IPO审批制度改革的关键其实还是配套措施的继续完善。香港的港交所负担IPO的审批,要对上市公司多次聆讯,但程序很透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股市也有审批,上市公司不但要向交易所申请,符合一定的条件,经过一定的程序才能上市,同时还要到证券监管机构备案。这些监管机构不具有审批权,但具有最终否决权。同时,美国的证券监管机构可以依据细密的法律对交易所、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监管,拥有执法权,对内幕交易等违规行为可上门抓人。 王守仁认为,内地股市也应该这样:证监会负责监管、交易所负责发行。         他表示,郭树清提出的改革思路是“投石问路”,方向是正确的。但郭树清的目的恐怕不是为了废除审批,而是提请社会讨论,以利于形成共识。未来的目标应该是把审批权从证监会剥落,放到交易所中。而这样做的前提是完善各项制度。现在虽然把审核程序公开了,但每道程序的标准、要求还不清晰,人为因素还是太多。需要对相关法律制定更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减少行政干预,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再下放审批权到交易所,渐进式改革比较稳当。 有专家建议证监会重新定位         但也有专家学者认为,中国本来就不适合搞IPO审批制,故应放弃。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表示,证监会要重新定位,把主要工作从上市审批变为落实监管。         刘胜军认为,IPO审批权实际上给权力寻租和腐败带来空间。PE腐败现在已形成完美的寻租途径,因为它与内幕交易和股价操纵相比更为隐蔽与表面合法化。废除IPO审批,上市的公司必然大量增加,才能降低整体的市盈率。股市的吸引力跌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寻租就不成为一个问题。          刘胜军认为,废除审批权的时机已经成熟,证监会的主要职责是监管而不是管制,而IPO审批制废除后恰恰能降低权力寻租现象。取消审批制后,大量企业上市,市盈率回归合理水平,企业自然不会再对IPO趋之若鹜。在审批制下,证监会以审批为主业,监管成了副业。只有废除审批制,证监会脱身于利益漩涡,才有可能祭起监管的大刀严惩违规者。先利益独立,而后才有监管。         他说,即使在美国这样的成熟市场,证监会也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去审核每家公司,也难以避免出现安然这样的严重欺诈。但是,监管的精髓正在于此:事前假设每家公司都是诚实的,一旦发现有造假者,即采取严厉的惩罚特别是对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事后惩戒的巨大震慑作用,将使得那些企图造假上市的人望而却步。在安然事件中,不仅安然破产,全球四大之一的安达信也灰飞烟灭。“任何一个市场,比如说在美国,每年那么多公司上市,你靠证监会,一家公司一家公司去发现造假,去审核,这是不可能的任务。你真正唯一的出路就是靠惩罚,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证券监管的方向。”刘胜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