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PE冬天里的“一把火”:掘金天然气全产业链

发布时间:2012-12-18 浏览次数:849 来源:

    李德斌最近在华泰证券做了一场关于天然气行业投资的讲座,提问者众多。他已经有些记不清这是第几家邀请他做类似讲座的投资机构了。

作为一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合伙人,李德斌有十几年天然气行业的投资经验,他曾成功投资了天然气装备行业的领军企业富瑞特装。

    这个冬天,天然气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天然气“十二五”发展规划,2015年国产天然气供应能力将达到1760亿立方米左右。而这一数字在2011年为1030亿立方米。

    华泰证券一位分析师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要实现上述规划,就意味着今后天然气的供应量要以每年16%~19%的复合增长率“加速跑”。年均增长量达200亿立方米,这可是西气东输项目一年的运量。

    而对于走入“寒冬”的PE业而言,优质项目可遇不可求,耗资巨大兼具垄断色彩的天然气上游产业并不能给予私募机构更多的投资机会,但潜心挖掘下游产业,机会俯拾可见。富瑞特装和9月上市的新疆浩源,激发了PE们的投资信心。

系统工程

尽管太原市加气站马不停蹄地审批、建设,但前天,太原市还是再次出现“绕圈”排队等着加气长达几公里的出租车队伍。“气化太原”战略受阻,使太原人意识到,“能源转换”的确是一个系统工程。

记者了解到,一种自循环的模式,正在打破“天然气汽车加气难—汽车保有量少—加气难”的瓶颈。

山东龙口港有这样一家小企业,以前只做普通的港口物流。为了降低成本,公司改装了800余辆天然气动力运输车,5年时间,其年盈利增长了5倍。

港口物流,一般限于一定半径范围内,有固定的线路。这家企业建了数个LNG加气站,燃料成本节省30%,且每年可以从政府部门获得数百万的节能补贴。经济效益提高之后,运价也随之降低,这种低成本逼得周边物流企业也开始使用天然气运输车。于是,本打算自供的加气站,开始为港口物流园区内其他物流企业加气。这样一来,这家公司竟悄然从一家物流企业,顺势“升级”为一家新能源公司。

这个模式,在天然气行业内被称为“龙口模式”。中石油一位专家告诉记者,龙口模式并非中国首创,国外的天然气大环境也是这么发展起来的。

李德斌称,“龙口模式”正在全国范围内被复制。从内蒙古的煤炭协会,到山西的晋煤物流,具备一定条件的物流企业,纷纷向能源销售公司转型。

不过,李德斌也表示,一种新能源的使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进行整体转换,像“先行者”陕汽、新疆广汇因只进行单一环节的转换,最终推广遭遇瓶颈。

产业链掘金

记者采访的几家PE机构告诉记者,天然气应用,从发电、锅炉改造,到发动机改造等,无处不在,商机无限,关键是PE自身是否有产业整合和提供增值服务的专业能力。

锅炉改气即是一个天然气运用的细分行业。我国先后有内蒙古呼和浩特、宁夏西宁、湖北宜城、新疆乌鲁木齐等地出台了地区硬性政策约束,将燃油和燃煤锅炉改成燃气锅炉。

华泰证券的分析报告预测,全国锅炉改气市场的规模可达200亿至300亿元。一些为锅炉改气提供更换动力装置系统解决方案的企业受益颇多。目前市场上有快运、速必达、安易迅等天然气供应系统与炉改气配套。仅就富瑞特装而言,华泰证券预计,其2012年在宁波接下的1000套炉改气订单,交易额即可占其上年销售收入的25%~62%。

发电也将成为天然气增长的一项重要应用。目前我国天然气用于发电只占总供电量的2%左右,而全球占到35%,日本高达70%。

据国际能源机构(IEA)估计,到2020年,中国将需要新增5亿千瓦的电力,如果全部用天然气发电,则每年将减少排放二氧化碳6.04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568万吨。

集约使用能源也是天然气发展的一个方向。炼钢是一个煤炼焦、焦炼钢的过程,在由煤转换为焦炭的环节,会产生一种副产品,即焦楼尾气。

李德斌告诉记者,收集焦楼尾气合成LNG的成本,即使算上原料,一立方米也只有七八毛钱,过去的焦楼尾气由焦化厂利用其热能发电,属于一种低经济效益的利用。作为炼钢大国,我国可以作为商品的焦楼尾气“提纯”成天然气的量相当大,“相当于一个西气东输的量”。

能源转换是个系统工程,在完善的过程中,有的产业会被淘汰,而一些新的产业又会被催生。

市场机遇

上述天然气“十二五”规划必然会对有关产业、细分行业构成长期影响。有分析人士指出,虽然储气库项目、管网建设项目和常规天然气开发项目是此次规划列出的重点项目,中石油和中石化等能源巨头将最先受益。而随着本次规划的逐步落实,则到“十二五”末,城市燃气供气量将翻番,如长春燃气、陕天然气、深圳燃气也有望长期受益。

而对于前景广泛的天然气装备制造、应用、技术服务等细分行业,随着产业升级以及新技术的运用,这类上市企业未来必将在资本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正是看到巨大的商机和增值空间,与李德斌一样,众多的PE机构已开始在这一领域谋篇布局。

虽然在采访中,投中集团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除了已经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富瑞特装和新疆浩源,目前在列入统计范围的PE机构手中没有其他已投资拟上市的这类项目。但相信随着规划快速推进,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新“面孔”令投资者眼睛一亮。

u8国际

友情链接

  • 深圳市人民政府
  • 清华大学
  • 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 深圳市U8国际平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u8国际企业会公众号

    U8国际平台公众号

    u8国际公众号

    版权所有© 深圳市u8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深ICP证004028-1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4173号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清华信息港科研楼10楼   
           2018年4月21日,临港集团与u8国际集团在深圳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打造全球顶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形成全球顶尖科技成果转化的“沪深联动”。        u8国际集团董事长嵇世山、总裁贺臻、常务副总裁别力子、副总裁冯杰、薛依东等,临港集团总裁袁国华以及临港科技城、松江科技城、浦江科技城、桃浦科技城、康南公司、金山公司负责人等出席了签约仪式。 u8国际集团与临港集团签署协议        根据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共同打造面向全球顶尖科技团队的产学研新型研发机构、成立针对前沿科技项目的产业基金、建立国际科技产业园区、打造上市公司平台”等主要目标展开合作。临港集团将发挥在园区开发和服务、政府和政策支持、产业资源等方面的优势,u8国际集团将在顶尖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优势,提供技术、项目、人才团队、机制和管理等。       u8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8月,是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控股的产学研企业平台,集团以高端综合科技服务为主业,承担科技成果转化、高科技企业的投资孵化、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旗下控参股企业400多家。集团与研究院共同培育孵化上市企业 21家、三板挂牌企业30家。集团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球,在国内建立了9大科技成果转化与孵化产业基地,同时,积极布局国际科技创新业务,建立了6大海外创新中心。       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是上海市国资委下属的唯一一家以产业园区投资、开发与经营和园区相关配套服务为主业的大型国有企业。        本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双方的合作进入新阶段。围绕“加快建设上海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总体要求,和“推进临港成为上海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的建设目标,合作双方将充分发挥在各自领域的优势,形成和加快全球顶尖科技成果转化的“沪深联动”。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双方将共同承担国家高科技战略发展使命,加速全球顶尖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全球高科技创业企业,建立完善、高效的针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面向市场的顶尖科技成果的培育机制,加快培养高层次顶尖科技人才和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