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PE强烈关注上海自贸区:颠覆中企海外并购逻辑

发布时间:2013-09-29 浏览次数:887 来源: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触动了一些PE的敏感神经。

  “投资自由、贸易自由、金融 自由、航运自由”,以及“境内关外”等种种诱惑,不仅引来了众PE的“强烈关注”,更有像上海建银精瑞资产管理公司这样的机构,已把“落户上海自贸区”的大事都敲定了,而且是“双子并落”——“一家是做海外投资的基金管理公司,另一家是做房地产 资产证券 化的公司。”建银精瑞董事长李晓东说。

  如是,在中国第一个以境内关外为基本特征的自由贸易区里,PE们会跳出怎样的“舞步”呢?

  全球并购“新剧本”

  尽管上海自贸区进一步的细则尚待观察,但北京同鑫汇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总裁王世渝 还是已经看出了其中的重重商机:首先有利于海外并购基金的设立、交易;其次,有利于提高并购效率;第三,有利于交易各方自愿组织;第四,有利于各种复杂的整合。除此以外,在交易支付、税收、汇率、并购融资、审批等环节上都有便利。

  显然,自贸区这块面积约28.78平方公里的土地,对于主攻“颠覆式并购”的王世渝来说,无异于是其颠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商业逻辑的最佳“舞台”。按照王世渝“颠覆式并购”模式的运作原则:资金在前(金融 在前),产业在后;以及其“先在国内设立并购基金,然后收购国外标的企业,最后反向收购中国企业”的操作流程看,王世渝关注的自贸区可能会给海外并购基金的设立、交易、整合、并购融资、审批等方面带来的机会,似乎正中其下怀。

  今年8月,记者采访王世渝时,他曾表示,做海外并购的资金量远逊于做国内并购的,同时,来自华尔街的资金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积极性颇高。这不仅是王世渝遇到的问题,也是所有海外并购基金遇到的问题。目前,资金是影响海外并购基金设立的首要问题,因为境内资金投资境外项目,走程序就得好几个月。因此,基金设立的环节和并购效率成为技术之外的困局。

  而据上证报了解,即将于10月正式运行的上海自贸区,将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 ,允许区内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 从事离岸业务,率先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以及利率市场化。这意味着,自贸区设立的核心是金融改革,实质就是实现金融的自由化、汇率的国际化、利率的市场化,使自贸区成为境内企业与海外资本、市场对接的窗口。

  “显然,境内外大规模的货币将涌向上海自贸区。”PE界人士表示,而且目前很多离岸基金参与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因此,允许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在自贸区从事离岸金融活动,以及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等,使得在自贸区内设立海外并购基金,条件得天独厚。

  资源配置新效率

  除了金融自由度的诱惑,自贸区的“投资自由”也为PE打开了运作空间。

  从产业角度看,自由贸易区与腹地的后向联系,打通了跨国公司配置资源的“通道”。自贸区内的国内外公司,可利用供应链体系进行腹地的生产组织、服务和配送安排;可对企业购买国内原材料,或通过国内公司进行原材料、产品生产转包等,促使腹地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由此,可形成自由贸易港区经济与腹地经济的广泛联系,一方面促进腹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帮助企业进入全球价值链和提高地区物流 效率。

  这似乎正与王世渝的“全球并购,中国整合”相吻合。王世渝曾说,同鑫汇要做的就是,通过并购整合,形成新的产业链关系,使中国企业重新进入全球工业革命体系中。而作为资源配置效率高的地区,自贸区让这样的并购整合大大降低了运作成本。

  毫无疑问的是,把眼光投向上海自贸区的PE们,其内心都涌动着创新的冲动。

  “我们有意在上海成立一只QDII基金,希望自贸区在QDII额度方面能够放宽。”一家外资PE说,据悉,该PE已计划在前海成立一只文化产业方面的基金,而将QDII放在上海自贸区,看中的正是自贸区金融自由带来的创新空间。

  而建银精瑞李晓东也表露出了创新的意图:“我们主要看重上海自贸区未来在资产证券 化、房地产 基金管理、REIT s这些方面有可能会比其他地方先行先试。”李晓东说,要盘活存量依靠现有的金融工具都很难实施,公司希望借助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创新、政策红利,推动房地产金融工具的创新。

u8国际

友情链接

  • 深圳市人民政府
  • 清华大学
  • 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 深圳市U8国际平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u8国际企业会公众号

    U8国际平台公众号

    u8国际公众号

    版权所有© 深圳市u8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深ICP证004028-1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4173号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清华信息港科研楼10楼   
           上周四,国家七部委联合发文《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业内人士认为,该《意见》中出现了几大创新性的政策利好,降低了旅游企业上市的门槛,邮轮游艇、主题公园、医疗旅游等新兴旅游产业将会成为未来旅游企业上市潮中的主力军。         新政策点亮产业未来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曾表示,旅游业增加值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以上,今后中国还将对旅游业发展加大政府投入,并将制定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精神和中央关于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上周四,央行、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管局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于整个旅游行业而言,该《意见》主要包含了两大创新性政策。多家旅游企业均表示,这些利好政策将会加速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        首先是“创新发展符合旅游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模式。探索开展旅游景区经营权质押和门票收入权质押业务,积极开展旅游企业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林权抵押等抵质押贷款业务”。据了解,目前国内景区发展存在收入单一化问题,仅依靠门票收益,这让很多景区在开发新项目时会遭遇资金瓶颈。而一直不能被作为“产权”抵押给银行的门票收入权,也被重新考虑为可参与到质押业务,为景区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现金流。         其次是“支持旅游资源丰富、管理体制清晰、符合国家旅游发展战略和发行上市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支持已上市旅游企业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再融资或者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并购重组做大做强”。知名旅游和文化学者裴钰认为,旅游企业流动性好,现金流旺盛,旅游大企业都是以金融为血脉。上市对于旅游企业来说,是扩大规模发展的重大机遇,对于符合上市财务条件和管理体制明晰的旅游企业,应该积极鼓励其上市。         老牌旅游企业从资本市场获益         许多早进入旅游行业的企业在上市之后,几乎无一例外地获得了长期持续良好的发展。1987年,上海锦江集团组建上海锦江财务公司(央行特批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实现了中国旅游业第一次结构性的重大金融创新,但是,这次结构性创新尚未形成行业规模化的企业治理现象。直到1997年12月3日,国有旅行社中青旅登陆上证A股市场。上市后的中青旅摆脱了传统旅行社的单薄业务形态,通过融资获得现金流来扩大业务规模,由最初的单一传统旅行社转型为多元化发展的大型旅游公司。         目前,中青旅主要从事旅游、高科技的投资;经营入境旅游、国内旅游、中国公民自费出境旅游业务;从事高科技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旅游资源配套开发等业务。旅行社业务是公司的看家业务,也是公司经营的核心,自2000年起一直位于中国旅行社百强前三名的地位。此外,公司还积极拓展福利彩票、房地产、景区投资和酒店等多项业务,成为旅行社行业中的领头军。经过在资本市场长达15年的融资扩大再生产,其业务结构可以概括为“旅游业务+策略性投资”。旅游业务为公司的主业,以旅行社(旅游产品)经营为主体,景区、酒店为两翼(即“一体两翼”);策略性投资拓宽了公司的盈利渠道。         在线旅游网站携程也成为了中国旅游业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据了解,携程发展的初期,不断通过并购业务扩大市场份额。2000年,携程以创业投资获得的现金,并购了当时国内预订规模最大的传统公司——北京现代运通公司。并购两年后,携程的酒店预订业务增长了近十倍。2003年12月9日,携程启动美国上市的IPO程序,从此携程作为在线旅游企业发展的范本,引领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和标准。          2010年,港中旅集团董事长张学武建议成立“旅游消费金融公司”。旅游企业现金资产比重过大,对外融资很难,资本市场投机风险较大,存入银行收益不佳,金融危机导致流动资产风险加大,这时,纳入集团组织架构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有效促进集团内部融通,增强资产盈利性,也让整个旅游行业对“旅游金融体系”逐渐展开认识。         旅游业将缓慢迎来上市潮         旅游企业上市一直存在诸多门槛。业内人士认为,《意见》的颁布,无形中降低了旅游企业尤其是民营旅游企业上市的条件,为更多的旅游企业赴国内A股市场上市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裴钰认为,《意见》中的利好政策将鼓励大量有实力的民营旅游企业通过资本运作方式获得更大发展。但被鼓励上市的旅游企业不会是依靠单一模式盈利的传统旅游企业,而是像邮轮游艇、主题公园、医疗旅游等受到政策重点扶持、具有新兴优势的旅游产业。同时,在他看来,“管理体制清晰”将会成为日后旅游企业上市的最大门槛,因为现在大量的旅游企业,包括旅行社、酒店和景区等都存在股本结构不明确的现象,很多旅游企业都存在交叉持股的现象,这在国有旅游集团中尤为常见。未来企业能否理顺管理机制成功上市,股本清晰是基本前提。         如火如荼的在线旅游市场也充斥着资本的力量。许多被投资者看好的新兴势力,也不断有注资持股的消息出现。途牛、去哪儿均有风投力量的介入,这些企业日后上市融资都只是时间问题。 政策“宽中有紧”指向旅游地产         政策虽然表面上对旅游企业融资提供了多种便捷的途径和方式,但还是存在缩紧型的政策。《意见》中强调:“对高尔夫球场、大型主题公园、城市水源地的观光农业等国家明令禁止或限制发展的旅游项目,应严格禁止或限制发放贷款。对于可能借旅游项目名义变相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应从严审查。”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一条款其实是剑指通过旅游地产牟利的投机倒把者。         旅游地产是指在旅游功能区内,涉及旅游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地产建设,以及区域服务业的系统构建。尤其以主题公园建设最具有代表性。目前,国内很多大型休闲旅游项目或主题公园都采取结合房地产的模式发展,其大部分收益来自于房地产。对于这一部分的严格审查,也为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树立了标杆。         旅游地产逐渐成为部分省市“十二五”的战略支柱产业。利用投资联盟、私募基金等方式,可以有效分散风险。由于旅游企业证券化程度较低,其交易往来可以不必完全公开。地县级旅游统计系统不完善,其投资收益统计“主观自由度”较大,因此,开发商具备了较大的操作空间。有关专家认为,《意见》中对主题公园等项目的贷款收紧,会有利于全国优质主题公园的筛选,一些打着旅游旗号的地产商们今后就难以钻空子,但对主题公园开发者来说也是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