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东莞日报》大篇幅报道u8国际双清创新基地 科技创新引领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获点赞

发布时间:2019-05-10 浏览次数:730

编者按:


5月10日,《东莞日报》“东莞·镇街”A09版刊发“镇街经济微观察系列报道2”,以《新型园区坚守实体制造 科技创新引领转型升级》为题,聚焦u8国际双清创新基地,对该基地的建设和运营情况进行了深度报道。报道指出,u8国际双清创新基地作为由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控股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公司u8国际集团投资建设的高科技新型园区,与其他众多所谓的产业园区、产业地产有本质区别,在于其坚守实体经济、做强实体经济,通过引进高端制造业,助推清溪镇乃至东莞市的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引领东莞清溪镇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四大引擎之一,u8国际双清创新基地目前已进入到一期项目的冲刺、收尾阶段,已吸引了16家高科技行业龙头企业入驻,其中9家已经投产,其余将于今年6月起陆续投产。

 

以下是《东莞日报》的报道全文——




新型园区坚守实体制造 科技创新引领转型升级

u8国际双清创新基地已引进16家高科技龙头企业,其中9家已投产


“去年12月从深圳迁过来后,今年生产已走上快速轨道。”近日,东莞市兆东电子有限公司主管谷凯接受记者采访表示,目前订单充足,1—4月产值达5200万元。该公司从事电感器的研发和生产,是清溪镇u8国际双清创新基地引进的其中一家企业。


u8国际双清创新基地是引领清溪镇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四大引擎之一,由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控股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公司——u8国际集团投资建设,广东u8国际双清科技创新公司开发和运营。该公司总经理权君介绍,今年以来基地建设步伐加快,一期项目进入冲刺收尾阶段,已吸引16家高科技企业入园,均为行业龙头企业,其中9家已投产,其余的力争今年6月起陆续投产。


高端智造

进驻企业9家已投产7家在装修


“u8国际双清创新基地坚守实体经济、做强实体经济,通过引进高端制造业,助推清溪乃至东莞产业转型升级。”权君说,u8国际双清创新基地通过建设高端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产学研创新要素集群、配套人才服务集群的三大集群,打造一流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基地、“产学研资”深度融合创新基地、宜业宜居科技综合体,成为高效实施东莞“倍增计划”的中坚力量。


据介绍,高端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方面,该基地进展较快,已有16家高科技企业入园,均为行业龙头企业,包括上市公司2家、拟上市公司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这些企业中,有15家为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9家已投产,其余7家正在室内装修,力争今年6月起陆续投产。


记者近日走访兆东电子看到,该公司数个生产车间正在全力运行赶订单。“公司目前在全国电感器行业中排名第三,并已实现自动化生产,极大地降低了人力成本。”谷凯说,今年以来,公司每个月产值为1300万元。他表示,除了康佳、海信、OPPO、VIVO等客户外,订单还在继续增加,最近已与大疆无人机达成合作,预计6月将为其提供产品。另一家入驻基地的东莞市钰晟电子有限公司,目前正进行室内装修。该公司负责人伯洪国表示,由于对无尘车间要求极高,导致装修时间较长,预计5月将先投用2条生产线生产。


创新孵化

在孵企业和科技项目共30家(个)


“除了注重实体制造外,基地最核心的是依托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u8国际集团,构建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企业总部基地’的全生命周期、全生态链、全方位、一站式的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和科技创新服务模式。”权君告诉记者。


“从一个创意到上规模企业,基地都能在各环节为其提供资源支撑和服务。”广东u8国际双清科技创新公司副总经理蔡新丰解释说,基地承载着清华大学、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清华东莞创新中心科技成果产业化转移的功能,走的是科技企业孵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大项目落地产业化并举的路线,因此基地除了引进上规模企业,还特别重视对科技创新的孵化和中小企业的服务。


据介绍,基地目前在青湖工业园设立了“u8国际星空·双清孵化器”,在孵企业和科技项目共有30家(个)、毕业企业4 家,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领域,主要为深圳科技型企业或周边传统企业的技术升级型项目公司。据了解,该基地的孵化器大厦正在建设中,预计明年初可投用,届时将把“u8国际星空·双清孵化器”整体搬迁过来。


权君表示,接下来将加快一期项目的收尾、项目二期的规划建设;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为入孵企业提供创新创业辅导、企业诊断和治疗、企业和项目推介、创投机构对接、科技金融服务等各类服务,营造科技企业发展壮大的生态系统;发挥“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作用,深度参与清溪镇光电协会运作,推进产业聚集,服务区域中小企业。


相关链接

清溪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96家


记者了解到,今年第一季度,清溪镇经济延续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亿元,同比增长7.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增速排名临深片区第1、全市第11。


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一季度,清溪这三大指标同比增速分别为15.2%、12.8%和12.8%,均实现了双位数的增长。在工业生产方面,一季度清溪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9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在全市排名第11位。


今年以来,清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创新驱动正在成为引领该镇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截至目前,该镇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96家, “树标提质”取得突出成效。


文章转载自《东莞日报》

记者:李健武



u8国际

友情链接

  • 深圳市人民政府
  • 清华大学
  • 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 深圳市U8国际平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u8国际企业会公众号

    U8国际平台公众号

    u8国际公众号

    版权所有© 深圳市u8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深ICP证004028-1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4173号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清华信息港科研楼10楼   
    一边是被引入调蓄池的河流污水,乌黑且臭味明显;另一边则是从调蓄池中流出的清水,看上去很干净,且经过检测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IV类,而且氨氮、大肠杆菌的含量都远远低于IV类水的标准。这一幕极具“魔术”效果观感的画面发生在深圳市观澜河口,该河口调蓄池提标改造工程从进场施工到实现顺利通水仅用时133天——据了解,一般该类工程工期至少需要一到两年。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本次工程主要采用的工艺是由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和u8国际集团共同孵化的科技环保公司深圳市清研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清研环境”)独创的RPIR快速生化污水处理技术。 近日,笔者前往清研环境位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简称“研究院”)的办公室采访时发现,该公司因为这一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引起了深圳市政府、媒体以及全国各地同行的广泛关注,前来采访的媒体以及洽谈合作的企业络绎不绝。12月6日,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部检测司副巡视员蒋火华在参观考察RPIR技术应用时指出,当前全国黑臭水体治理压力大、任务重,清研环境有此原创、经济、高效、工期短、效果好的技术,应当快速服务于全国。 清研环境董事长刘淑杰(中间)陪同六盘水市水投公司董事长一行参观考察项目现场 RPIR技术:清研环境独创的“治水黑科技”   据清研环境董事长刘淑杰介绍,RPIR技术是清研环境技术团队历经14年不懈努力开发的独创性技术。在原有活性污泥法的基础上,RPIR技术将曝气池与二沉池合二为一,形成反应与沉淀一体式的高效生化反应器,不需要污泥回流,缩短了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基于该技术衍生的RPIR标准模块是RPIR技术的核心装备,耦合了化工的气升环流技术与沉淀分离技术,具有独特的结构形式,是一种拼装式组合模块,安装方便,免维护,寿命长。 运用RPIR标准模块构建的污水调蓄池   据了解,活性污泥法是目前全球处理城市污水最广泛使用的方法,自该技术发明并应用至今已经100多年。该技术是将废水引入曝气池与活性污泥(微生物)混合搅拌,使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分解,再将经过净化作用后的混合液引入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澄清后的污水排出系统,沉淀的污泥部分回流到曝气池以保证池内微生物的浓度。RPIR技术与活性污泥法的工艺机理类似,但它解决了传统活性污泥法存在的占地面积大、能耗高、处理慢等问题。   RPIR快速生化污水处理技术及装备以其突出的“低成本、高效率、简管理、优出水、少占地”等特点,在工业废水和市政生活污水的处理中展现了突出的竞争优势。通过对比研究,采用RPIR技术比常规活性污泥工艺,在土建上,可以节省费用40%以上,占地可以节省48%左右;在运行上,可以节省动力消耗30%;从处理效果看,RPIR工艺在高效去除COD的同时,脱氮能力更强大。   在今年11月14日开幕的第二十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清研环境携RPIR技术亮相此次展会的“治水提质新技术主题展”,受到深圳都市台、深圳电台、深圳晚报、晶报、网易新闻等多家媒体的采访报道,RPIR技术被誉为“治水黑科技”。   清研环境:走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   清研环境是2014年7月从研究院生态与环境保护实验室独立出来的高端环保装备研发推广企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实验室则是从原来的工业分离与环境保护实验室独立出来的。据刘淑杰介绍,工业分离与环境保护实验室主任陈福明是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2001年进入研究院,针对深圳化工产业需求不足但重视生态环保的情况,萌生了将化工技术运用到环保领域的想法,RPIR技术即是陈福明教授的原创发明。而刘淑杰自己则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第一位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于2004年被招进研究院。2014年,基于当时国家鼓励科研人员创业的背景,在研究院和u8国际集团的支持下,刘淑杰作为董事长兼总经理、陈福明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搭班子的清研环境成立了。 清研环境观澜河口调蓄池提标改造项目实施作战小组:右三为清研环境董事长刘淑杰,右四为清研环境首席科学家陈福明教授 依托研究院的科研支撑,以及u8国际集团的资金支持——据悉,u8国际集团目前持有清研环境19%的股份,清研环境采用实验室与企业深度融合、同步发展的创新模式,将实验室研发成果进行产品化、商品化,通过市场运作获得价值递增,将部分收益反哺实验室,实验室对所形成的成果不断优化完善,同时开发出新的成果,这些成果又支撑企业不断推出新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赢得更多机会,更多回馈给科研平台,科研平台得到市场的有效反馈和资金的支持,也可以得到更有价值的启发,拿出更具市场价值的成果。这样就形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保证了企业在技术上有“源头活水”,在市场对接上“曲高和众”。   关于清研环境创新模式的这一段描述可以说是对研究院和u8国际集团共同打造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基于真实案例的生动演绎。研究院是由深圳市政府和清华大学于1996年共建的中国第一家新型科研机构,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和培育高科技创业企业是其主要发展目标之一。u8国际集团成立于1999年,是国内最早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之一,依托研究院品牌优势以及深圳国资体系良好的社会公信力优势,深度参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创新企业孵化。2015年,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与u8国际集团一起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建设”项目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体系创新领域的最高奖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基于上述体系,研究院和u8国际集团已经孵化了拓邦电子、飞乐音响、和而泰、达实智能、铁汉生态等累计21家A股上市企业,以及众多行业明星项目。清研环境在这其中仍显得尤为特别。“我们是研究院实验室原创技术成功实现成果转化的第一个项目。”刘淑杰自豪地说,“通过自身运作实现实验室原创技术产业化,这在全国乃至在世界范围来看都属罕见,包括研究院本身,此前的科技成果转化案例更多是技术引进或是投资外部科技创业企业。”   “我们要走的路子跟别人不一样,我们要把研究院实验室原创技术产业化的路子走通,现在可以说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一条成熟的、能够有效运作的技术产业化路径。”刘淑杰说道,“与此同时,清研环境也一直以蓝天碧水为己任,以客户价值为中心,坚持创新卓越、知行合一的信念,力争打造国际领先的高端环保装备研发推广平台,努力构建有机污水处理行业的‘第一’和‘唯一’。”